文章最后更新于
.jpg?w=1200&ssl=1)
为什么奶粉要「分段」?
很多的奶爸、奶妈都有这样的疑问。
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宝宝处于生长的高峰期,在生长的前几年,自身营养需求变化剧烈,膳食搭配也从纯母乳慢慢过渡到普通家庭膳食喂养。
奶粉作为重要的营养来源,其营养素含量也需要尽量符合宝宝的营养要求。
因此,对于正在为宝宝选奶粉的奶爸、奶妈而言,了解奶粉的「段位」非常有意义。
配方奶粉一般「分四段」
婴、幼儿配方食品一般分两段:一是针对婴儿(0~6 月龄);二是针对较大婴儿(6~12 月龄)和幼儿(12 ~36 月龄)。
而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婴、幼儿配方奶粉,分段方法并不完全相同,其根本原因还是企业基于配方奶粉产品标准从生产管理、质量控制、市场营销、营养学原理等各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。
市场上常见的分段方法是:
- 一段奶粉:适用于 0~6 月龄;
- 二段奶粉:适用于 6~12 月龄;
- 三段奶粉:适用于 12~36 月龄;
- 四段奶粉:适用于 36~72 月龄。
不同段位奶粉,怎么吃才合适?
.jpg?w=1200&ssl=1)
常常会有询问,宝宝这个月份应该吃哪个段位的奶粉?能不能提前吃下一个段位的奶粉呢?
虽然提前服用下一个段位的奶粉,还不至于危害宝宝的生命安全;但综合考虑,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,还是建议按照月龄选择对应的奶粉。
例如一段婴儿配方奶粉(0~6 月龄)中能量密度一般低于二段婴儿配方奶粉(6~12 月龄),而前者的脂肪供能比却要比后者高许多。因为脂肪在早期是婴儿重要的能量来源,之后食物中脂肪的供能占比应该逐渐下降。
与此同时,奶爸、奶妈们还要严格地按照产品标签上的推荐比例冲调奶粉,奶粉冲得过稠过稀都不利于宝宝摄入营养。
对于大于 1 岁的宝宝,在其他饮食均衡丰富的情况下,其实也可以考虑直接喝牛奶;但中国的辅食喂养问题比较突出,很多家庭执行均衡饮食做的并不是很好,因此针对 1 岁以上宝宝的配方奶粉仍有用武之地。
不同段位奶粉,如何转换?
这里谈到的就是很多爸妈苦恼的「转奶」问题。其实大家不用太紧张,不同品牌不同阶段的奶粉在口味上的差异,令宝宝感到不熟悉而产生拒绝,是完全可以依靠转奶的方法逐渐改善的。
几乎所有的品牌都会在销售页面上给出「转奶」提醒,这里暂以下图以作参考。
以宝宝每天吃五顿奶粉为例,每天早上吃的为第一顿,以此类推第二、三、四、五顿:
.jpg?w=1200&ssl=1)
注:「旧」代表当前喂养的奶粉,「新」代表想要转换的奶粉。
购买链接: Aptamil(爱他美)儿童奶粉,适合1-3段的奶粉它都有!(点击链接了解)
「转奶」时有哪些注意事项?
- 以上转奶方法以每替换一顿旧奶粉适应 3 天为例,对于消化能力稍弱的宝宝可适当延长这个适应时间,等宝宝的皮肤、大便无异常再继续转奶;
- 宝宝有疾病时不要转奶;
- 转奶期间不要添加新的辅食;
- 避开疫苗接种期,待接种疫苗后 7~10 天后再转奶。
母乳不必担心「分段」
如果是六个月内纯母乳喂养,并且之后甚至能母乳喂养到两周岁的宝宝,在营养状况良好的情况下,家长只要注意为宝宝补足维生素 D 和给予适当均衡的辅食,便不必担心「分段」问题。
因为母乳的成分是最佳的,它不是一成不变的,随着月龄增加会自然贴合宝宝的需求。
关于配方奶粉的误区:
配方奶粉没喝到三岁,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么?
.jpg?w=1200&ssl=1)
奶制品在中国是个极其敏感的话题,尤其是婴幼儿要不要吃配方奶粉,该吃到几岁,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。
网上一篇关于《配方奶粉,宝宝应该喝到几岁?》的文章,甚至把配方奶粉的营销策略升级到了谣言恐吓。
恐吓式的营销谣言
这篇文章宣称「宝宝配方奶粉至少要喝到 3 岁,如果有条件的话,最好能喝到 7 岁」。然后给出了几条理由:
- 不添加配方奶粉,就会造成孩子体内优质蛋白质缺乏;
- 只吃饭还会造成宝宝微量元素的不足,使孩子缺铁、缺钙,从而导致贫血或是佝偻病;
- 鲜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质 80% 是酪蛋白,不但难消化还容易引起婴幼儿溢乳、便秘,而配方奶粉中的蛋白质是乳清蛋白,就不容易出现这种问题;
- 牛奶中的矿物质比如磷、铁的含量过高,这会加重婴幼儿肾脏的负担。
这些理由看起来很「科学」,但是,没有一条靠谱。
1. 奶只是幼儿食谱的一部分
首先,婴儿时期(周岁之前)孩子的营养主要来自于奶,所以要求奶的营养组成接近身体需求——只有母乳能天然满足这一要求,除此之外,就只能是「人工调配」的配方奶。
周岁以后,孩子的营养主要来自其他食物,奶只是食谱中的一部分。某种营养成分是否缺乏或过剩,不取决于某一种具体的食物,而是由吃的所有食物决定。
所以,根据奶中某种营养成分的含量,来说它会导致该营养成分的缺乏或者过量,完全是偷换概念。
2. 酪蛋白:莫须有的罪名
其次,说「不添加配方奶粉就会造成优质蛋白缺乏」,完全是睁眼说瞎话。
配方奶中的蛋白质含量比纯牛奶要低,反倒是碳水化合物(甚至就是糖)的含量更高,虽然对于婴儿是必要的,但对于吃多种食物的幼儿则不是。
关于酪蛋白,牛奶中的确有 80% 的蛋白质是酪蛋白。
但酪蛋白只是消化速度慢,并不是「难以消化」。从营养角度来说,酪蛋白也是优质蛋白,而消化速度慢并不一定是坏事,尤其是现在儿童肥胖问题越来越多,消化速度慢意味着「饿得慢」,还有助于吃得少一些。
所谓「引起溢乳、便秘」,就更是莫须有的罪名。
3. 乳清蛋白:一厢情愿的想象
而「配方奶粉中的蛋白质是乳清蛋白」,基本上也是一厢情愿。中国的婴儿配方奶规定了乳清蛋白不得低于 60%,但国外并没有这一要求,中国的幼儿配方奶粉(即针对周岁以上孩子的三段或者更高段奶粉)也并没有这一要求。
.jpg?w=1200&ssl=1)
多样化饮食才是关键
配方奶的设计是通过调整奶中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,并添加必要的微量营养成分,来模拟母乳,从而能够单独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。配方奶对于以奶作为唯一或者主要营养来源的婴儿,当然是必要的。
但周岁之后,孩子需要从各种常规饮食中摄取营养,「配方奶」的设计基础就不再存在了。所谓的「二段」「三段」甚至更高段的奶粉,只是相当于一种强化食品,不再具有必要性。
家长需要做的,是给孩子多样化的饮食,而不是纠结于奶或者其他某种特定的食物。也就是说,如果孩子有良好的饮食习惯,那么完全用不着配方奶;如果孩子被惯出了偏食挑食的毛病,那么配方奶粉会有一定弥补,但长远来看,依然无法避免营养不均衡的问题。
购买链接: Aptamil(爱他美)儿童奶粉,适合1-3段的奶粉它都有!(点击链接了解)
奶类含钙丰富,是孩子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关于孩子喝奶,目前学术界与国际权威机构的推荐是:
- 周岁之前:尽量以母乳为主,如果实在难以实现,则用配方奶;
- 六个月前后:逐渐添加辅食,但母乳或者配方奶仍然是主要营养来源;
- 一岁到两岁:营养主要来源于常规饮食,奶只是作为全面食谱的一部分,一到两岁之间喝全脂牛奶(并不强调是「巴氏鲜奶」,常温奶也可以);
- 两岁之后:可以转向半脂、低脂或者无脂牛奶。
一个很可笑的事情是,国内奶粉厂家极力鼓吹「配方奶粉至少喝到 3 岁」,并且许多「育儿专家」也推波助澜。
许多人接受了这个观念之后,让大孩子喝配方奶粉的理由居然是「对国产鲜奶不放心」。而我们说周岁之后的孩子没有必要喝配方奶粉,是指全脂牛奶就可以,并不仅仅指巴氏鲜奶,还包括常温奶以及普通奶粉复原的奶——可以是国产的,也可以是进口的。
即便是相信「进口奶粉」会更安全,也完全可以用进口的常温奶或者普通奶粉。
购买链接:国外儿童与成人都可食用的钙强化豆浆,完美替代牛奶!(点击链接了解)
总结
正如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的总结——幼儿奶粉的作用是为挑食的幼儿添加营养,目前,没有证据表明它比全脂奶粉和多元维生素更好。
当然,说「周岁以上的孩子没有必要喝配方奶」,只是针对「配方奶粉至少要喝到 3 岁」这样一种恐吓式的营销谣言,并不是说配方奶就不能喝。
配方奶也是食品,只不过性价比低而已。对于「有钱就是任性」的人,不要说吃到 7 岁,哪怕是吃到成年,也都没有什么不可以。
配方奶粉喂养的六个常见误区
.jpg?w=1200&ssl=1)
都说六个月之内尽量母乳喂养,但是有些情况下,妈妈不得不选择配方奶。 所以,如何正确地用配方奶粉喂养宝宝,也是许多奶爸、奶妈的必修课。 虽然配方奶粉喂养看起来既平常又简单,但实际上很多父母容易做错。
延伸阅读:如何成为一位合格的奶爸?奶爸的速成指导教程,教你成为奶爸的各方面知识!
误区一:先加奶粉后加水
大多数人都习惯先将奶粉倒入容器中,然后再加水。
但这样冲泡配方奶粉,容易产生小结块,导致奶液不均匀,影响宝宝吸收。
正确做法:
先取定量的温水,再加入对应量的奶粉,慢慢拌匀。
误区二:用烧开的水冲泡奶粉
温度过高的开水会影响配方奶粉中维生素的活性,而有些添加了益生菌的奶粉,相应的成分甚至会失效。
正确做法:
不同的配方奶粉,冲泡的水温不同,因此奶爸、奶妈们在冲泡奶粉之前一定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。一般来说,配方奶粉的适宜冲泡温度是 40~60 ℃。
误区三:随意改变水和奶粉的比例
水加得太少,奶就会很浓稠,宝宝吃下去往往无法消化,甚至会腹泻;水加得太多,宝宝吃同样多的奶,却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。所以,千万不要随意改变水和奶粉的比例。
正确做法:
其实配方奶粉都会在包装上明确标注冲调比例,一般标注形式是「多少毫升水加多少勺奶粉」。另外,这里的「勺」指的是奶粉配套的勺子。
误区四:大力摇晃奶瓶后就给宝宝喝
.jpg?w=1200&ssl=1)
有的奶爸、奶妈们为了调匀奶液,会大力摇晃奶瓶。实际上大力摇晃奶瓶后产生过多气泡,马上给宝宝喝,会让他吞入过多空气,造成胀气,影响消化。
正确做法:
用平缓的动作来摇晃奶瓶,并观察奶粉的溶解情况,或是在其他已消毒过的大杯子里仔细观察,慢慢调匀,再倒入奶瓶。
购买链接:适合宝宝使用的玻璃奶瓶!(点击链接了解)
误区五:提前冲好或多余的奶不放进冰箱
提前冲好或多余的奶,要保存在冰箱里,不要泡完后放在温奶器上等需要时再给宝宝喝,因为这样的奶可能滋生病菌。
正确做法:
提前冲好的奶,放置在室温环境下不能超过 1 小时。而保存在冰箱里的奶,一般在数小时内可以继续喂给宝宝喝。
但即使是在冰箱里,依然不宜存放太久,所以最好在 24 小时内喝完,最长不能超过 48 小时。
最好是使用温奶器或把奶瓶浸入热水中解冻,而不要用微波炉加热。因为微波炉加热的奶受热不均,宝宝喝下去无法很好地吸收。
购买链接:奶瓶高速加热器,让宝宝时时尝到适合温度的奶粉!(点击链接了解)
误区六:用牛奶替代配方奶粉
牛奶会增加 1 岁以下宝宝的肾脏负担,甚至导致肠道疾病。对于他们来说,牛奶中的营养成分是「承受不起」的。
正确做法:
在宝宝 1 岁之前,不要给他喝牛奶。1 岁以后宝宝才可以喝牛奶或其他全脂奶。
购买链接:国外儿童与成人都可食用的钙强化豆浆,完美替代牛奶!(点击链接了解)
宝宝吐奶,可能是配方奶过敏,这 6 个办法值得尝试

在找到最适合宝宝的配方奶之前,大部分父母会尝试多种奶粉。
配方奶的种类多得让人困惑,很多宝宝会对其中的某一出现过敏反应。下面就来了解一下,如何找出最适合宝宝的配方奶。
哪些表现可能是配方奶过敏?
每个宝宝多多少少都会出现胀气、偶尔拉肚子、有点烦躁的情况,这很正常。
如果宝宝大部分时间都没什么事,看起来也开开心心的,那你大概没什么可担心的。但是如果宝宝出现下列症状,可能是配方奶过敏:
- 每天都会因肠绞痛哭上好几个小时;
- 每次喂奶之后都会吐掉很多;
- 大便绿色、带黏液、稀松;
- 便秘,大便粗、硬,排便疼痛;
- 大便带血;
- 身体大部分区域出现慢性皮疹;
- 慢性鼻塞或气喘。
先确认是否真的是配方奶过敏
建议先别着急换奶粉牌子,有的宝宝只需要你改变一下喂奶的技术,情况就会得到改善。先试试这些法子:
1. 避免过度喂养
在最初几个月里,大多数宝宝每次需要吃 60~120 ml奶。
如果你的宝宝还想吃更多,那可能只是因为他喜欢吮吸,给他个安抚奶嘴试试。
你也许还会发现,每次少吃一些、喂奶频繁一些,宝宝的情况就会改善。
购买链接:适合0-6月与6-18个月阶段的两款安抚奶嘴!(点击链接了解)
2. 换个奶瓶
也许宝宝只是吃奶时咽下了太多空气。
如果奶嘴流速过快,或者这种奶瓶容易让宝宝咽下空气,就可能发生这种情况。换个流速慢的奶嘴或多试几种奶瓶,看看情况有无改善。
购买链接:适合宝宝使用的玻璃奶瓶!(点击链接了解)
3. 把奶粉换成液态奶
出于某些未知原因,比起奶粉来,某些宝宝更容易消化已经调制好的液态配方奶。
在换奶粉牌子之前,试试同品牌或同款的液态奶。
购买链接:适合宝宝饮食器具的蒸汽消毒器;四合一蒸汽消毒器可预洗喂养宝宝的器具!(点击链接了解)
.jpg?w=1200&ssl=1)
6 个可以尝试的办法
如果宝宝的问题没有解决,你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为他找到合适的配方奶。
每一次更换之后,请花一周时间观察,然后再进入下一步(除非更换之后情况全面恶化):
1. 更换品牌
如果宝宝吃的是以牛奶为基础的配方奶,换个牌子试试。
不同品牌的配方奶之间有细微的差别,可能有所帮助。如果宝宝吃的是大豆配方奶,也换个牌子试试。
购买链接: Aptamil(爱他美)儿童奶粉,适合1-3段的奶粉它都有!(点击链接了解)
2. 吃有机奶
如果宝宝吃的是非有机的配方奶,试试同种类型的有机奶(牛奶或大豆配方奶)。
3. 换成以牛奶为基础的
「温和型」配方奶 所有的大型配方奶公司都有以牛奶为基础的「温和型」「防过敏型」或「舒适型」配方奶,这些配方奶中的乳蛋白轻微分解成了更小的蛋白质。
大豆配方奶和标准的牛奶配方奶都有对应的温和型产品。
4. 把牛奶配方奶换成大豆配方奶,反之亦然
如果你已经试过了所有可能的牛奶配方奶(或大豆配方奶),干脆换一下试试(把牛奶换成豆奶或豆奶换成牛奶)。
5. 试试无乳糖配方奶
有的公司出品以牛奶为基础的无乳糖配方奶。虽然乳糖不耐受在婴儿中很罕见,不过值得一试。
注意:大豆配方奶和无乳糖配方奶只是短期解决方案。
对于人类婴儿来说,大豆蛋白没有乳蛋白那么理想,乳糖则是人类大脑最容易利用的能量源。
如果你的宝宝只能吃大豆配方奶,一两个月后可以尝试换回以牛奶为基础的配方奶。随着宝宝消化系统的发育,他也许能够自己学会消化牛奶。
购买链接:国外儿童与成人都可食用的钙强化豆浆,完美替代牛奶!(点击链接了解)
6. 换成专门的低过敏性配方奶
这种配方奶的成分是经过预消化的乳蛋白、不同的糖类和脂肪来源,适合特别敏感的宝宝。
目前有些品牌生产这种配方奶,不需处方,大部分商店、药店和网上有售,但要注意购买渠道以及咨询专业人员。
如果你对文章有任何疑问,可以在下方留言,让我知道你的诉求,我会尽快回复你。
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,可以点击下方的分享按钮和点赞按钮,让更多人了解这方面知识。
——来自Michael的留言
天啊餵奶學問這麼大,養小孩真的很麻煩哈哈
学会了正确喂养方法,让宝宝长大这件事,就不会弄的身心疲惫了……